台東市區走路可到達的公園:有海濱公園及森林公園.
海濱公園是每個來台東的人.不論是初次造訪的旅人.已經識途老馬的訪客.
或是台東本地居民.一定會來玩的地方.
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:垃圾掩埋場和濫葬公墓.
歷經數屆台東縣政府及市公所的遷移.整地.復育.
並規劃專門的自行車道.成為旅客到台東的另項旅遊選擇.
台東海濱公園也規劃成各項公共藝術品的展示區.
這座巨大的空框.在這裡已經矗立好多年了.卻仍然是每位訪客的~最愛~.
另座高聳直立的女人雕像.也充滿了韻味.
男與女?山與海?
這兩座雕像仿彿在互相凝視.對話一般.
讓人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與能量啊!
海濱公園的另一地標~寶桑亭~.佇立在大草坪上.
是海濱公園中登高望海最棒的地點喔!
有人說:它的建築風格.有點希臘.羅馬味.
也是拍攝人像的好景點.
當年阿妹回台東開萬人盛大演唱會.可也是以它為舞台背景的呢!
(現已拆除.改建國際地標.寶桑亭成為歷史了!)
遠方山脈正是:都蘭山.
它是整條海岸山脈中最美麗也是最高的視覺點.
平常總是雲霧迷漫.仿若神山般的莊嚴.(它正是阿美族族人崇拜的聖山!)
難得露出原貌.可要認真端倪它喔!(稍縱即逝啊!)
海濱公園有座造景橋:白橋.
行車於此.視野超棒!
天地.大海間有種與眾不同的平衡與和諧.
2009年風災造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漂流木潮.為此縣府特地舉辦漂流木重生藝術創作.
擺放位置也許繁雜突兀.卻也令人心生感念啊!
它是~帛琉~每個傳統村落間常有的~男人會館~.
只因與台東市結為姊妹城市.所以他們熱情的飛到台東親手蓋了這座建築中的奇蹟.
只運用簡單的工具與材料.就搭建完成這座美麗.自然又環保的木造傳統建築.
沒有金屬.沒有鋼鐵.
每支柱及屋壁上. 都用色彩鮮豔的圖象. 沿傳著帛琉的歷史與部落傳奇.
令人禁不住多多駐足一番喔!
PS:後因颱風侵襲全倒.目前尚未重建.
除了冬季強大的海風.
春夏秋每個晨昏.海濱公園有的是:陽光.藍天.白雲.腳踏車.及人群的笑聲....
遇上台東重要節慶:如元宵節炮轟寒單爺.阿美族原住民馬卡巴嗨聯合豐年祭.中秋節等.
海濱公園皆可應時而變.成為各類大型活動的主要展演場地.
黃昏的海濱公園更有各項好吃的小吃:蔥油餅.粉圓冰.黑輪.蚵阿煎...
還有些古早味柑仔店可以玩耍.
也可以騎著腳踏車漫遊.或到堤岸上吹吹海風.
甚或躺在漂流木.草坪上等著月亮升起....
但是.這些可要你親自走一回才能慢慢品嚐的哟!
台東海濱公園位於大同路尾(路頭則是台東縣政府).
台東海濱公園再往左走.經過綠水橋吊橋後.
即屬於台東森林公園的園區了.
台東森林公園早年被台東人稱為(黑森林).是一片遼闊的木麻黃防風保安林地.經細心栽植.
輪替生長近40年.因木麻黃顏色較深.由虎頭山方向遠望.林相黝黑.才有如此黑名.
台東縣政府將黑森林與海濱公園綠意連成一片.規劃成一處市區森林公園.
連串的綠地.已成為台東市區內最大型的公園.及臨近太平洋海域最完整的生態區.
同時也是運動休閒的最佳場所.
難怪它目前是台東市近郊.最炙手可熱的景點喔!
森林公園佔地287公頃.
不愧為森林公園.區內不是林立的樹木就是綠油油的草坪.
若要步行漫遊整個公園.體力.時間.都是一大挑戰喔!
最好是租輛自行車.沿著自行車專用道.隨性享受悠閒又不費力的漫遊.卡好啦!
園內遍植台灣原生樹種.
並有林相改良區.50多種竹林標本區.和水生植物示範區.
每個景點可是都讓人驚奇和讚嘆連連啊!
來到公園內.記得放慢腳步.騎慢點.
每個轉彎.角落.
都是令人舒暢愜意的.
難怪每個清晨與黃昏.這裡都是台東市民運動.休憩的好地方.
公園內水域景點頗多.
有每年舉辦龍舟競賽.全國鐵人三項的(人工活水湖).
有卑南溪地下湧泉不斷湧出.調節潮汐.風景秀麗.如詩若畫的(琵琶湖).
還有:生態湖.鷺鷥湖.可以觀察各種原生魚類生態.也可以觀賞許多季節性的候鳥群喔!
從台東森林公園正門出來.走過馬亨亨大道即是中山路.(走到中山路底.即是鐵道藝術村)
沿途可順路訪遊:寶町藝文中心.(或住宿原住民會館).
此區原有6棟日式宿舍.興建於日據時代.是當時歷屆街長.鎮長.市長及一級長官的官舍.
雖具歷史價值.卻年久未修.幸獲營建署補助.乃於89.90年開始整修以恢復舊貌.
期間還聘請日本古川町知名古蹟修護專業者:(飛驒工匠)實地指導.
整建完成後.已規劃為小型藝廊.演講廳.藝文團體交誼等.
並拆掉圍牆.增加街道互通性.
增設小型展演場.可舉辦戶外展演活動.
寶町藝文中心設立後.不僅保存古蹟.賦予舊建築新的生命力.
同時也讓台東的好山好水多了藝文氣息!
寶町番號:台東市中山路184號.
台東森林公園門口.聳立一棟頗為壯觀美麗的建築物.
即是台東原住民會館.
原住民會館.主要建築融合了阿美.布農.排灣.魯凱.達悟等6大族的建築特色.
採用雙斜式屋頂設計.並大量使用黑白色的鵝卵石為基調.營造出頗具氣氛的原住民式建築.
館內除了原住民文物展示之外.尚有住宿.風味餐.
館外豎立各式大型木雕藝術.大膽的用色及隨性的雕工.充分展現出原住民族群的粗獷不羇.
慷慨熱情的性格.讓人仿若走進原住民的真實世界呢!
會館地址:台東市中山路10號.
離開森林公園.一路沿著馬亨亨大道轉接志航路.(或穿越森林公園.沿著卑南溪的防汛道奔馳)
在一片恬淡的農田鄉村景致中.路過台東大橋.利吉大橋(記得只是路過喔!)
蜿蜒而上農田水利會整建好的(卑南上圳公園).
這兒可是台東本地人眼中最佳的賞景基地.
卑南上圳從岩灣引卑南溪溪水.灌溉整個台東平原.全長9公里多.
是一條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溝渠.
卑南上圳建於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明治31年(1898年).經歷多次更修.當時卑南鄉
屬於特別行政區.漢人是禁止進入開墾的.
直到昭和11年(1936年).日人為求軍糧補給才再次整修.5年後竣工.水圳規模擴大.
方有大批漢人移入.建立部落.
台灣農田水利會鑑於卑南上圳水利用地面積廣闊.而且位在台東著名景點:小黃山.利吉月世界
中間.呈現山水相輝映的美景.為了維護台東好山好水的美譽.毅然決然以生態及多元性的理念.
著手整理修建.並且加強綠美化及休憩設施.
整個園區綠意盎然.隨處設有木造涼亭.景觀台.以在地石材佈置的休閒步道.生態池.水車等.
可說兼具灌溉.水利.觀光.休憩.環保等多重功能.難怪已成為台東市區最棒的觀光點了!
從卑南上圳公園制高點遠眺卑南溪對岸.是光禿禿的一片裸岩.幾乎寸草不生.
就是傳說中的(利吉惡地).也被稱為(利吉月世界).
與(宜蘭龜山島).(花蓮太魯閣)合稱為~台灣地質三寶~.
頗具有國家級的地質研究價值喔!
隔著卑南溪與利吉月世界遙遙相望的一大片石柱狀丘陵區.就是知名的~小黃山~.
這片為數壯觀的山林.是長年經由風化與河水侵蝕所形成的柱狀丘陵山群.其外貌
仿若中國知名的黃山景象.因此有(小黃山)的美稱啊!
小黃山由於地處卑南溪河床旁隱蔽處.若非登上卑南上圳水利公園.還真不易發現它的芳蹤呢!
不過.有機會搭乘花東或南迴鐵路線.在經過山里火車站附近.是可以由火車窗外隱約見到小黃山
的部份景觀的.對於無緣親近小黃山的旅人來說.也許有些些補償吧!
緊鄰台東火車站的卑南文化公園.是建在遺址上的公園.
這裡曾經出土了一千五百多座墓葬與石板棺墓葬群.
最特別的是這些石板棺方向.都是朝著(聖山)都蘭山的方向.
卑南文化公園是一個有著:藍天艷陽.翠樹綠野的大公園.
然而.它卻有著3000年的歷史故事.....
卑南文化遺址.是因要開發興建台東火車站新站.而被發現才出土的.
遺址總面積約80公頃.為台灣目前已發現.規模最大.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史前遺址.
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墓葬群遺址.
卑南文化公園是以展示卑南遺址.文物才設立的.
第一期工程佔地18公頃.是遺址的精華區.也是台灣首見的考古遺址公園.
既保存了遺址.也展示了考古現場.成為豐富的主題學習教室.
公園內草坪寬廣遼闊.且植栽綠化.
草海桐.棋盤腳.楓香.台灣欒樹.刺桐.構樹.火刺木.山芙蓉等台灣原生樹種.
都是遺址公園內的最佳主角.
因為模擬史前自然環境設計的原生植栽.正是卑南文化公園的最大特色啊!
卑南文化公園.這片大綠地是很多台東人早晚散步運動.
放鬆心情.親子共樂的好所在喔!
來到公園內.晴空萬里時.不妨先登上瞭望台上層.太平洋上的綠島及台東市郊.利吉月世界.
卑南溪等美景.盡收眼底喔!
瞭望台下的遊客中心.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館.展示許多珍貴原件的卑南遺址出土玉器.
更有趣味的考古遊戲供大家自然的學習.讓參觀旅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喔!
當然.考古現場更不能錯過.來的時間湊巧的話.還可以目睹專業人員進行的考古挖掘工作.
了解田野考古的真貌.也是一舉數得啦!
卑南文化公園地址:台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.
電話:089~233466.
(公園全年開放.遊客中心星期一休館)
民國69年.台東市南迴鐵路台東新站興建.
意外挖出了深藏於地底的卑南遺址.
震撼考古界.
史前博物館的展示.是想藉著豐富而多樣的文化和自然資產.陳述30000年來人類生活的故事.
來到博物館的觀眾.會發現考古學如何抽絲剥繭般地剥去時光的外衣.揭開人類的歷史.
觀眾也可以藉著豐富南島民族文化的展示.來探討人類過往與現在可能的聯繫.
參觀過史前館後.記得從館內走出戶外.
享受一下台東的陽光和空氣.讓滿腦子的知識有個沉澱吸收的空間.
後院的景觀公園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.
民眾可以自由進出.在此休憩.散步.嬉戲.(有兒童遊樂設施.及露天的地下迷宮.)
運動或賞玩等.
尤其特意選擇台灣原生植物及誘鳥.蜜源植物植栽園內.讓此園成了戶外教學最佳場所.
若問:園區人氣最高場所?那非S型連綿水舞區莫屬了!
水舞表演分:上午.下午和晚上共三場.
特別推薦觀賞夜間場(不過可要攜伴參加.因園區地處郊區.夜間遊客不多)
在夜間的舞台上.變化多端的燈光才有表演的空間啊!
若遇上好天氣.抬頭望見滿天星星或一輪明月.那可真是人生最開懷的了!
史前館建築本體由世界知名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~麥可.葛雷弗(Michael Graves)
和國內沈祖海建築師合作設計.
坐西朝東的方位.以海岸和中央山脈為倚靠.面向從太平洋浮升的太陽.
東西南北各具機能的空間.兼具了三合院式的簇群組織.
尤其大量運用天窗和迴廊.為館內引進台東知名的璀璨陽光.
外牆以土地此項自然元素為主色.搭配藍天白雲.碧海綠野.與台東環境徹底融合.
圖案排列形似原住民的編織.座落有致的屋頂造型.則象徵被挖掘出土的古蹟.
史前館地址: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.
電話:089~381166.
開放時間:09:00~17:00(每週一休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