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岸地區.位於海岸山脈以東至太平洋之間.
在台東縣境則北起長濱鄉樟原 村.南到卑南大溪北側台東市富岡里.南北長達90餘公里.
區內大部分是山地.新港大山(1682公尺)為海岸山脈最高峰.南段的都蘭山.則因是卑南.
阿美兩族的聖山而富盛名.
美麗的東海岸歷經千萬年的變遷和演替.充滿一則則精彩無比的故事.故事的年代越久遠.
了解這塊土地的靈氣及生命力也越豐富.
只因信念與執著.許多宗教人士不遠千里渡海來台.在東海岸一步一腳印.深入探訪原鄉.
從事傳教.醫療和啟迪人心的工作.
而那些足跡往返的停駐所(教堂).於今幾乎都已被列為古蹟景點.
為偏遠東台灣留下的篳路藍縷耕耘事蹟.也成為一頁頁令人讚頌的史詩.深植人心.......
台灣在日治時代.日本政府禁止基督教派進入原住民部落傳教.直到戰後.國民政府才解禁.
於是耶和華教率先進入東海岸阿美族部落傳教.各教派也繼之而起.
目前在東海岸設立的教會以:基督長老教會.真耶蘇教會.天主教三者勢力較大.形成三足鼎立之勢.
基督教派在東海岸興建的教堂.各有特色.
其中.屹立在台東縣最北的樟原部落.屬於樟原長老教會.船首豎著十字架的一艘白色大船~諾亞方舟
可是花東海岸公路旁最醒目的地標.
樟原村舊稱~姑仔律~.是台東縣海岸最北的一村.日治時代是樟腦重要產區.
如今雖然採樟腦的盛況不再.但村莊內仍隨處可見成蔭的老樟腦樹.
而村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座仿如一艘大船的長老教會教堂.
79年間.因颱風侵襲.原來教堂受損.樟原教會決定重建.
基於阿美族祖先熱愛海上捕魚.又因諾亞方舟見證了上帝大能.
乃決定委請陳英漢建築師設計.建造方舟形教堂.
基督長老教會與真耶蘇教會.會堂建築經會向來都需教友自籌.他們常集體下海捕撈魚苗.
外出打工來定期捐獻.並且從搬運砂石.開挖地基.攪拌水泥.到砌牆.灌漿都由教友共同合作.
所以建一座教堂.常需2~3年時間.
樟原方舟教堂重建時.因年輕人口外流.工程大多外包.建教堂基金有將近一百多萬元.可是
教會發動教友協助東管處淨灘多年的工資所得.
而向銀行貸款的3000多萬.迄今(99年)僅剩50萬元未還.主要也是靠著教友每年至少一萬
兩千元的捐獻啊!
如今樟原長老教會已成為全台最美的諾亞方舟形狀的教堂建築
樟原教會地址:台東縣長濱鄉樟原路67號..
(台11線75K處)
樟原往南.台11線76K處.即為臺東縣最北端的大型遊憩景點~八仙洞~.可以順遊.
八仙洞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聞名.擁有獨特的海蝕洞景觀和台灣最久遠的文化遺址.
長濱文化遺址因有八仙過海傳說而得名. 目前已被列為一級古蹟.
八仙洞位在一座面海的峭壁上.有自然形成的海蝕洞群20餘個.
這些洞穴原在海面.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.海浪冲蝕較鬆軟的部份而形成.
到八仙洞沿著環狀木棧步道.逐洞尋幽.數數洞穴的數目.兼可一覽八仙洞鬼斧神工的自然
美景.樂趣無窮喔!(繞行一圈約60分鐘)
只是.八仙洞現多被佔用開設神壇.洞穴名稱也多帶有宗教色彩.有些可惜!
地址: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水母丁1~4號.
(八仙洞 距離台東市約90公里).
聽過烏石鼻嗎?宜蘭有.台東也有喔!
台東的烏石鼻位在石寧埔溪口.烏石鼻聚落的東南側.指的是突出於海中的黝黑岩體.
它可是全台灣最大的柱狀火成岩體.是火山活動熔岩噴發的產物.
台灣只有兩處風景區有此特色.另一處在花蓮石梯坪的石門.但規模卻小很多.
烏石鼻滿佈大大小小的潮池和海蝕溝.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最佳地方.也是東部潛水
和磯釣的好處所.春天來到常可看見岩岸怖滿釣客喔!
而每年七月阿美族豐年祭之前.也常看見族人呼朋引伴相約到海岸.趁著退潮撿拾海螺.
海瓜子.海膽.海青苔.讓這沒有防波堤的寧靜小小漁港.頓時熱鬧非凡起來呢!
烏石鼻:位在台11線約99.5K處.
(烏石鼻.有港.有船.有漁人.所以海產店生意很興隆!路過不妨噉賞一番!)
宜灣.位在台東縣成功鎮最北邊.目前有兩座已列為歷史建築的教堂.此其一~宜灣天主堂~.
(另一座為宜灣長老教會教堂) 民國40~50年.在台灣是個非常貧困的年代.
卻有許多歐洲的教士.離開了自己的家鄉.千里迢迢的來到東方的小島.
尤其是台灣偏遠的東部海邊.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.默默的耕耘和付出.
民國43年姚秉彝神父奉派到台東的宜灣.並在現今宜灣教堂下租屋.設置傳道所開始傳教.
後來.與教友合作蓋了一所竹構草覆的小教堂.隸屬成功堂區.
由於教友日多.買了現在這塊地.改建教堂.於民國50年10月21日落成.那時費聲遠主教還特
請教廷駐華公使高理耀主教前來祝聖啟用取名為~和平之后堂~(Queen of Peace).
民國53年.史泰南神父接任.史神父在宜灣堂區的時間非常長.他總是默默耕耘.堂區一切雜役
從不假手他人.頗受教友推崇.
史神父於民國79年因年邁退休.但仍在堂區協助本堂神父守護著宜灣.曾經有人問他:為何不回
家鄉看看親友.安享晚年?神父總是笑著說:這裡就是我的家.我愛這片土地.死後也要葬在這裡.
而今.史神父真的安葬在天主堂後的紀念墓園.天天望著這美麗的東海岸.
時時守護著這塊~他奉獻自己大半生.東方小島.偏遠而曾經那麼陌生的地方.
聽了這樣令人動容的故事.是否觸動你我內心最深之處呢!
宜灣天主堂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108號.
民國39年.長老教會傳入宜灣.原有教堂為木造結購.屋頂則鋪茅草.
民國63年鶯瑪颱風來襲.宜灣教堂被毀.教友決定重建.
新教堂由宜灣教友賴明德設計.當時教會傳教.常送教徒聖誕卡片.
宜灣教徒從卡片中看到歐州鄉間小教堂.非常喜歡.乃決定仿建.
施工期間舉凡搬運砂石 .攪拌水泥.砌磚造屋.到粉刷美化等所有工作.
全由信徒動手.
新教堂.方形尖塔.圓型拱門.拱門上書寫:台灣基督長老教宜灣教會.
兩側也有小尖塔.塔上有天使像.
由於小巧精緻.加上背山面海.像極卡片中的小教堂.故被稱為~卡片教堂~.
民國92年已被列為歷史建築.
卡片教堂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宜灣路11號.
(台11線101.5K旁)
如果你在台東海岸台11線開車或騎車.經過成功宜灣部落時. 可別太快.
不然.就會錯過這間可愛又有趣的小教堂!
沿著東海岸往台東走.既然到了宜灣.那成功鎮的三仙台.石雨傘.就是必遊之景點了.
三仙台是百萬年前都蘭山火山群爆發噴出的火山集塊岩堆積而成.原來是一處岬角.
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的小島.原本是以暗礁與陸地相連.每當退潮時刻.
礁石露出.就可以涉水走到島上.
民國76年完成八拱跨海橋.波浪造型.長320公尺.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.銜接著三仙台
與本島.長龍臥波.氣勢壯觀.橋上階梯也是320階.頗具巧思.已成為東海岸最著名地標了.
來此一遊.記得登上拱橋.欣賞海天一色美景.還有左右浪濤迴繞碰撞於橋下的壯觀場面.
這才是不虛此行喔!
三仙台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74號.
石雨傘.又名石空鼻.係由海岸延伸至海中的海岬.長約一公里.最寬處約30公尺.
為石灰岩隆起的海蝕地形.景觀非常獨特.因其上矗立著狀似雨傘或香菇的奇景而得名.
早期香菇石狀雨傘有許多個.因多年來受颱風不斷侵襲.目前只剩下一隻獨立而已啊!
除狀如雨傘的奇岩外.還有海蝕洞.海蝕溝.溶石盤.海蝕門等.地質景觀很豐富喔!
東管處在此設有遊憩區.因為緊靠著海岸公路邊.停車非常方便.
全區設有木棧步道.遊客到此.不妨駐足聽聽海濤.看看奇景.順便照照藝術石雕.
享受一下悠閒的浪漫時光啊 !
石雨傘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北方5公里.台11線106k路旁.
成功鎮附近的景點頗多.拜訪過宜灣.卡片教堂.石雨傘.烏石鼻.及三仙台後.
可以再逛逛頗有名氣的~成廣澳文化地景~.
成廣澳文化地景包含有:小港漁港.(廣恆發)商號遺址及小港天后宮三處.
小港漁港原稱:蟳廣澳.為東海岸唯一天然港口.由於附近有礁石環繞.有如蟳的雙螯.
所以漢人稱之為(蟳廣澳).後音轉為(成廣澳).
小港目前依然維持近海漁港功能.只是榮景不再 (已轉到現在成功漁港了).
但現有文化地景.仍足以証明成功鎮百年來是東海岸經濟中心.各地商船雲集.在此交易貨物.
同時也是東部民生.日用雜貨主要進口口岸呢!
重修後的廣恆發商號定名為:成廣澳文化地景.
廣恆發商號遺址位於小港漁港附近.是屏東內埔客家人溫泰坤於日大正年間.在小港
經營雜貨行時所建.當時可是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店.
建築本身為磚拱騎樓式(亭仔腳).立面為(巴洛克)式三拱牌樓.在當年無論建築式樣.
氣派.耗費財力.在後山地區可是少有的大型建築喔!
如今成廣澳文化地景成為遊客路過必停的重要人文景點.與三仙台隔海遙望.也為地方
增添一股濃濃的懷舊情感呢!
成廣澳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成廣路33號.
此教堂為~都蘭天主堂~.
民國82年因原有教堂為海沙建築.安全堪慮.於是全體教友開始籌募基金.計劃重建.
新教堂由傅義修士設計.雙曲拋物面的屋頂.宛如天使般地飛翔.聖堂入口為實木建材.
樸實自然的色調.搭配天然洗石牆面.使教堂更具莊嚴.
特別設計的十字架高聳於屋頂.象徵基督之光.
都蘭天主堂為近年來在台灣較具特色之建築作品.
也被視為傅義修士在台東都蘭山下的經典之作呢!
都蘭天主堂地址: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34鄰302號.